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黄 强
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深刻阐释了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重要贡献和历史启示,再次宣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极大鼓舞了党心军心民心、振奋了民族精神。在举世瞩目的盛大阅兵式上,战旗方队中的“杨靖宇支队”战旗迎风飘扬,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旗帜性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感叹“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要求“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吉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锐意开拓进取,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2025年9月14日上午,在中共吉林省委机关隆重举行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仪式,以最高礼遇致敬这面英雄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不朽的旗帜,激励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一、充分认识东北抗联的重要历史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浴血奋战,就是这一历史论断的铁证。
——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浴血奋战,是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矢志不渝抗战到底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屈辱退让,中国共产党毅然承担起抗日民族先锋的重任,号召全中国工农劳苦民众“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抗日宣言,也是世界上第一篇反法西斯战争宣言——《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出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第一声怒吼,并派出杨靖宇、赵尚志等一大批骨干奔赴抗战一线,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展武装斗争,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先后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三个阶段。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各部配合关内作战,发动大小战斗数千次,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东北抗联配合苏军进入东北,迅速歼灭盘踞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周保中、冯仲云、李兆麟等分别担任长春、沈阳、哈尔滨等12个大中城市的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为我党抢占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北抗联是我们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人民抗日军队,为全国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东北抗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执行党的路线,即使孤悬敌后、步履维艰,仍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图为东北抗联骑兵部队(资料照片)。
——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浴血奋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生动诠释。九一八事变前,面对日本军队的挑衅,蒋介石电告东北军: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竟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东北军除少数部队外均不战而退,导致东北沦丧,成千上万东北同胞有家不得归、有仇不能报。与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尽可能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聚集一切可能的反日力量。1935年10月,红军尚在长征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共中央名义发布“八一宣言”,鲜明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底,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耳闻目睹了东北流亡军民的愤懑和悲痛,创作了饱含血泪的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同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民族大义出发,多方斡旋力促和平解决。其间周恩来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亲自指挥大家同声高唱《松花江上》,极大激发了东北军军官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抗日斗志和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起了民族觉醒,凝聚了人民力量,使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空前团结起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1936年2月,直接领导东北党组织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并以杨靖宇等人名义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东北抗联还是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战略方针的早期实践者,杨靖宇被《救国时报》称为“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东北抗日斗争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救国时报》,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发动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等,作出重大贡献。这份报纸跨越万里,更与在林海雪原中抗战的杨靖宇等东北抗联将士血脉相连。
——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浴血奋战,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力证明。东北抗联牵制大量日军于东北,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学者研究指出,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间,日本关东军伤亡达17.82万人。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感慨,“要清除东北敌军,非用3年工夫、10万精兵不可”。1939年5月,日军制造了向苏联挑衅的诺门罕事件。东北抗联得到消息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仅杨靖宇领导的第一路军就累计袭击敌人109次、与敌交战29次,使日军不得不从诺门罕前线调回一部主力应对抗联活动。抗战期间,东北抗联和朝鲜共产主义者紧密团结、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战比欧洲反法西斯战争早了近8年,比太平洋战争早10年,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二、深刻感悟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
东北抗联的十四年艰苦卓绝斗争,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红色基因、激扬天地正气,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5年8月19日上午,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主题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在长春市开展,本次展览分为9大展区、28个单元,展出1000余件(套)实物展品,使用图片1200余张、数据图表70余个,全景式讲述自清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吉林地区300余年的历史风貌。图为9月9日,观众正在参观展览“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部分。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彰显了东北抗联的鲜明政治品格。1934年后,由于红军长征及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东北抗联亦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但仍通过零星渠道获取党的文件并坚决执行,同时利用各种方法争取恢复与党中央的联系。1936年,杨靖宇所部两次发动西征,主动向党中央靠拢。1940年,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领导第一路军继续作战,他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周保中、冯仲云向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委员陈云详细汇报了东北抗联斗争历史,并将中共东北委员会的组织工作材料及档案资料移交给了东北局。1949年,毛泽东对东北抗联作出结论性评价,“抗联干部领导抗联斗争及近年参加东北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回忆说:“我也读过不少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还没有一个能超过东北抗联的。”东北抗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执行党的路线,即使孤悬敌后、步履维艰,仍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蕴含着东北抗联的深厚爱国情怀。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时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公映,人们无不为赵一曼凛然正气、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所感动。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31年毅然抛下幼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1935年11月,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刀,她毫无畏惧,临刑前写下遗书,告诉儿子:“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在东北战斗之时,她的丈夫陈达邦正在遥远的巴黎负责《救国时报》印刷工作。这份报纸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也是外界了解东北抗联的重要窗口,印刷所用的汉字铜模是陈云帮助购买的。报纸在巴黎共发行152期,首期就刊登了杨靖宇等致关内的通电《东北抗日联军呼吁一致抗日通电》。在国土沦陷、国家危难之际,千千万万像赵一曼这样的东北抗联将士挺身而出、视死如归,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挺起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民族脊梁。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展现出东北抗联的大无畏牺牲精神。1929年,杨靖宇被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派往抚顺任特支书记。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先被派往哈尔滨工作,后到南满工作,整顿了磐石党组织和游击队,创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在武器简陋、给养匮乏的条件下与敌人艰难苦斗。1940年2月,杨靖宇只身与敌人周旋5天后,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壮烈殉国,年仅35岁。牺牲前,有人劝他投降。杨靖宇坚定地说:“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敌人铡下了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剖开了将军的胃,想知道将军在如此绝境中靠什么生存,结果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本战败投降不久,指挥围捕杨靖宇行动的岸谷隆一郎剖腹自尽,他在遗书中写道,“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1958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在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敬献了花圈。中共中央在悼词中指出,“杨靖宇同志的英勇奋斗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他对革命最坚决最勇敢,任何困难不能把他压倒”。从1936年2月到1937年10月,东北抗联先后编成11个军,共3万余人。到1942年8月,东北抗联队伍只剩下700余人。杨靖宇等抗联将士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顽强御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2025年8月30日上午,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首次集中展出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由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主办,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辽宁省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协办。图为9月13日,北京市小学生参观“红石砬子遗址抗联密营”部分。
三、努力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90多年来,东北抗联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使之成为鼓舞全省人民团结奋斗、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与敌人血战了整整十四年,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革命历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必须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必须把东北抗联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持续增强干事创业本领,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吉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要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东北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要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严格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深入开展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统筹文物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进一步深化研究阐释,全面梳理东北抗联创建、发展和战斗的史实,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想内涵、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编撰出版更多权威著作。坚决抵制、彻底批驳歪曲东北抗联历史的错误言行,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进一步抓好教育宣传,把东北抗联历史纳入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建设好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等党性教育基地,运用好东北抗联主题纪念设施和遗址遗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增强党性意识。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讲好讲活东北抗联将士的英雄故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种子。促进红色旅游与冰雪游、避暑游、生态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精心设计“重走抗联路”等红色主题教育线路,用活东北抗联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办好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创作更多抗联题材文艺精品,让东北抗联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长白林海中,昔日东北抗联浴血奋战之地,如今已成为串联山河的“最美边境线”,更成为带动沿线百姓增收的“富民线”。图为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将于2025年9月28日实现全线开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必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自立自强,绝不让屈辱的历史悲剧重演。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吉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信仰,团结带领全省干部和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苦干实干加油干,奋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来源:《求是》2025/18 初审:王冠华 复审:丰 硕 终审:王大海 转自:吉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