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鞘蛾弥雾防治实验
本微信公众平台为即时性园林植物保护专业类互动信息平台,提供专业性图文信息发布,专业类互动咨询服务,宣传园林绿化及植物检疫相关政策法规。
【落 叶 松】
树形挺拔,高度可达30米,是我市主要干道、公园等常见的重要树种,因其松针每年会重新萌发,颜色鲜艳嫩绿,是春季游客最为喜爱的树种之一。
【落叶松鞘蛾】
在我市个别地区虫口密度较大,被害树木最初呈现一片灰白色,继而变成枯黄色,严重影响景观,这种害虫在我市寄主为落叶松。
【防治难题】
落叶松鞘蛾数量大、身体有鞘壳保护,取食时喜欢钻入针叶内部,相当于有2道防护用来抵御侵害者,普通的药剂和防治方法不易攻破其防线。另外,包括落叶松鞘蛾在内的很多病虫害防治时,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难题:目前常用的园林喷药设备的有效高度只有8米左右,且在公园等复杂绿地情况下,喷药设备根本无法进入。
【寻求突破】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解决各绿化单位的实际难题,长春市园林植物保护站联合国内优秀药剂及器械研发企业,引进目前国内尚属空白的城市园林弥雾防治技术,经过1个多月的周密计划和严格的实验场地挑选,进行了一次突破性的落叶松鞘蛾弥雾防治实验。如果我们攻破了这个技术难题,弥雾式防治将成为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绿荫下的故事】
弥雾式防治技术,在森林和温室等条件下应用非常普遍,但在城市园林上的应用目前尚属国内空白,主要原因在于此项技术在城市园林作业时的技术难点难以突破:园林树木的密闭度低、空间条件复杂、气流受建筑影响极不稳定,这都对弥雾式防治造成了困难。这次落叶松鞘蛾弥雾防治实验,我站防治科和国内优秀药剂、器械研发人员,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多次技术改良,最终决定选择凌晨0:00—5:00之间,气压、气流最为合适的时机进行试验。
4月25日,星期六,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连续第二天在凌晨0:00—5:00之间,每隔半小时测量一次气压、气流,终于在凌晨1:00的时候找到了符合预定计划的实验条件,我站的多名工作人员迅速紧急集合,来到了实验现场。
凌晨2:10,弥雾实验顺利进行,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此次实验得以完成,但其间气流多次变化,影响了实验效果,在场的韩军玲站长当即决定,择日再次进行补充实验。
4月26—28日,连续三天,许晓明副站长依旧每天在的凌晨0:00—5:00之间,每隔半小时测量一次气压、气流,并于28日凌晨2:00选择最佳时机进行了补充实验。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放弃休息日,选择在寒冷的深夜付出这么多辛苦,甚至在这些工作人员里,有人不顾家中仅2岁需要照顾的孩子,有人将心脏病住院的母亲独自留在病房...
其实,这些工作并不是不能在正常的工作日进行,任何一项实验都有成功或是失败的可能,但为了得到最科学准确的数据,为了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我们没有对任何一个细节妥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对每一项实验的科学严谨和精益求精对园林植物保护事业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让每一株植物茁壮生长。
保护园林植物,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长春市园林植物保护站 周拓